七月一到,暑假的旅遊旺季緊接著登場,盛夏濕熱的氣候同時也是蚊蟲活躍的時節,因此出門在外要避免蚊蟲叮咬。

一般而言,大家對付蚊子的方法就是使出如來神掌,雙掌出擊,讓牠直接見閻王。這個招式迅速有效,但如果面對的是隱翅蟲,結果會大大的不同喔!隱翅蟲並不會咬人或螫人,牠會出現在草地、水田或樹林之間,夜晚有趨光性。某些種類的體液有隱翅蟲素(Pederin),接觸到人的皮膚,短時間內就會引起發炎,皮膚起泡並潰爛。如果蟲體被打死或捻壓,會有大量毒液濺出,皮膚糜爛的狀況會更為嚴重。傳統上人們睡了一覺起來,發覺自己的嘴角潰爛,以為是牆邊的白額高腳蛛(俗稱旯犽、喇牙)撒尿造成的,其實這都是隱翅蟲的傑作。

到底隱翅蟲長什麼樣子呢?牠是昆蟲嗎?

隱翅蟲的種類很多,在台灣至少有730種以上,不同種的隱翅蟲大小差異也很大,由小於1公釐到數公分長都有,食性也各有不同。隱翅蟲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翅膀不明顯,有的人甚至以為牠沒有翅膀。其實隱翅蟲是鞘翅目昆蟲,所以是甲蟲家族的成員。鞘翅目昆蟲都有外骨骼,前翅為硬殼,可以覆蓋住身體的一部份以及保護後翅。隱翅蟲的翅鞘非常短小,僅僅覆蓋住背面的前2個腹節,有6個腹節露在外面,後翅摺縮在短短的翅鞘內,外觀多呈瘦長狀,讓人以為牠沒有翅膀不能飛行。

我們現在來看看影片,可以看見隱翅蟲為了能將翅膀收進短短翅鞘中,一開始還舉起後腳來幫忙,長長的腹部不斷的舉起,重覆的推動才將翅膀收好。收進後翅的部位即是牠的翅鞘。

隱翅蟲有些種類被利用在生物防治上,大大提升了農作物收成的效益。雖然不是每種隱翅蟲都具有毒性,但一般人不會辨識,當我們在野外或居家中發現了不知名小蟲,輕輕的將它吹走,避免用手去拍打牠才是上策。平日活動時穿著長袖長褲,夜晚睡覺時不開燈,甚至掛起蚊帳,都可以預防隱翅蟲對我們的威脅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