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森林報我們談到了隱翅蟲,不知道大家對隱翅蟲的印象是什麼呢?如果你上網用「隱翅蟲」作為關鍵字搜尋相關訊息,大概十篇中有八篇都是在說牠們的毒性和誤觸隱翅蟲體液的後果,隱翅蟲在國人眼中似乎只剩下「有毒」這個印象而已,但是這當中其實包含了天大的冤屈阿!!如果有一天台灣六月下雪了,也許是因為隱翅蟲這個龐大家族,一起上衙門擊鼓申冤所致。


為了要洗刷他們的冤情,我們可以先從了解這個家族是如何的龐大開始。隱翅蟲科 (Family Staphylinidae) 屬於鞘翅目 (Coleoptera) 多食亞目 (Polyphaga) 隱翅蟲總科 (Staphylinoidea),全世界已經命名的隱翅蟲有五萬八千種以上;台灣已被命名的隱翅蟲也有1099種,比所有台灣的陸生脊椎動物包含鳥類、兩棲類、爬蟲類和哺乳類加起來還多,而且仍有大量的種類尚未被發現和命名。隱翅蟲除了是台灣昆蟲中種類數最多的一科,也是台灣已紀錄的所有生物中,物種數最多的一個科級分類群。如此龐大的家族,難道牠們全部都是有毒的?都是會讓人皮膚起嚴重水泡,留下難看疤痕的嗎?


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,而且錯得離譜。在隱翅蟲數千個的屬 (genus) 中,只有Paederus這個屬的物種,血淋巴中含有隱翅蟲毒素 (Pederin),會引起所謂的隱翅蟲皮膚炎 (Paederus dermatitis),從該疾病的英文名稱即不難看出兩者間的關聯,而全世界Paederus屬的種類也不過六百多種而已。其他所有隱翅蟲的體液中都不含有該毒素,不會引起紅腫、起水泡等皮膚炎症狀。如果我們一提到隱翅蟲就說牠們是有毒的,這就好像一提到台灣大學的學生,就說他們都是貪污的人或無能的人一般,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。此舉無助於我們去了解隱翅蟲這個超級家族其多樣的生命型態、繁複且令人驚豔的演化適應及其在生態系中所扮演的各種重要角色。


從三疊紀就出現在地球上的隱翅蟲,已經適應了所有鞘翅目昆蟲能利用的各類棲地,除了高等植物的活組織外,牠們的食物幾乎無所不包。大部分的隱翅蟲居住在森林的落葉層、枯木或石頭底下,捕捉其他昆蟲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,許多種類只出現在溪邊甚至是潮間帶。也有許多隱翅蟲是專門居住在螞蟻或白蟻的巢穴中,靠著以假亂真的外型和氣味,接受螞蟻的供養或捕食螞蟻維生。其他較為特別的例子還包括專食真菌的隱翅蟲類群,以及和哺乳動物互利共生,居住在其皮毛中捕食跳蚤和其他寄生蟲的隱翅蟲。此外還有擬寄生其他昆蟲 (特別是蠅類的蛹) 的類群 (如Aleochara屬),因為擁有生物防治上的價值和法醫昆蟲學上的應用性,特別受到人類的關注與重視。


雖然大部分的隱翅蟲都是無毒的,那為什麼人類和隱翅蟲接觸的經驗總是那樣的慘痛呢?這要從Paederus屬隱翅蟲偏好的生長環境談起。Paederus隱翅蟲喜歡產卵在濕潤的沼澤、有植物腐爛的農田和有淡水環繞的區域,尤其收割後的稻田,更是Paederus屬隱翅蟲理想的繁殖場所,這些環境總是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。也因為人類夜晚活動的燈火,也容易使隱翅蟲趨光前來,因此這些會造成皮膚潰爛的隱翅蟲,常常是人類最容易接觸到的隱翅蟲種類。


幸好這些身懷化學武器的隱翅蟲們,都演化出了特殊的體色來警告他的天敵與人類們。Paederus屬隱翅蟲的典型配色為橘黑相間,具有黑色的頭、橘色的前胸背板,墨綠色或深藍色帶有金屬光澤的翅鞘,橘色的腹部和黑色的尾端。這種「世界通用」的警戒配色,不論出現在哪一種生物身上,都具有強烈的警戒意謂,非常容易辨識與記憶。
雖然隱翅蟲的毒液對人有很大的危害,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,該毒素卻可能是人類對抗癌症的救星。隱翅蟲毒素Pederin(C25H45NO9)是由Paederus屬隱翅蟲的內共生生物 (Pseudomonas ssp.)所分泌,其作用機制是阻止DNA和蛋白質的合成,進而阻止細胞有絲分裂。已有實驗證明Pederin能延長多重腫瘤小鼠的壽命,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科學家的關注,有希望被研發成為新的抗癌藥物。有鑑於此,下一次若是再看到隱翅蟲,如果他們沒有橘黑相間的警戒色,大可不必惶恐,不妨仔細觀察這些奇特的小型甲蟲,也許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喔!

By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-糞金龜

參考資料:
Rove beetle. (2014, May 17). In Wikipedia, the free encyclopedia. Retrieved July 3, 2014, from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ove beetle.
Paederus. (2014, March 24) In Wikipedia, the free encyclopedia. Retrieved July 3, 2014, from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aederus.
Pederin. (2014, June 3). In Wikipedia, the free encyclopedia. Retrieved July 3, 2014, from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ederin.
Piel J (2002). A polyketide synthase-peptide synthetase gene cluster from an uncultured bacterial symbiont of Paederus beetles. PNAS 99 (22): 14002–14007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